2007年8月24日星期五

防空隧道﹝二﹞

堅彌地道其中一個隧道入口雖已遭磚封,但有數塊磚鬆脫,用相機透過洞口拍得內裡情景:

※          ※          ※

港府戰前興建的防空隧道,大多在港島北部和九龍半島的斜坡下,至今仍可於大街小巷找到入口。原來防空隧道入口英文亦稱作「portal」。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的記錄,香港最少有廿九條防空隧道,以每條有數個至十多個入口計,入口總數有過百之多。黃泥涌道近禮頓道一列樓宇的後巷內,就有一個防空隧道入口,正面刻有「107」﹝圖4﹞,也許那隧道入口的編號就是 107。

近年傲遊港島市內,曾在以下地方見過有防空隧道入口:
  • 卑路乍街﹝四至五個﹞:這一帶原是卑路乍砲台所在地
  • 南裡一列樓宇的後巷﹝五個以上﹞,入口之間夾雜著很多殘存的磚砌建設,頂部有很多石階
  • 山道通往薄扶林道的樓梯底﹝一個﹞
  • 醫院道﹝兩個﹞:分別位於贊育醫院入口對面及佐治五世紀念公園入口旁
  • 皇后大道東與金鐘道交界﹝三個﹞
  • 堅彌地道近皇后大道東﹝兩個﹞、皇后大道東華仁書院下﹝三個﹞,相信兩者同屬一隧道系統
  • 律敦治醫院下﹝四個﹞:灣仔街市﹝Bauhaus Style 的一座﹞旁邊有兩個,其中一個正面寫有「62」﹝正是62號入口﹞,灣仔公園內的斜坡上有一個,灣仔公園交加裡入口休憩處後的窄巷內有一個
  • 黃泥涌道近禮頓道一列樓宇的後巷﹝六至七個﹞、禮頓山公園右鄰私人屋宛停車場後的斜坡﹝一個﹞,相信與前者同屬一隧道系統
  • 跑馬地協和里﹝一個﹞,雖已封閉,但開有一個「窗口」,炎炎夏日有涼風徐徐吹出;藍塘道﹝一個﹞,相信與協和裡的隧道入口同屬一隧道系統
  • 筲箕灣新成街﹝三個﹞

可惜這些入口不是已遭封死,就是「政府物業,未經許可,不得擅進」,故未能進入一窺內裡全豹。在互聯網找得的資料顯示,港島及九龍市區內還有其他入口,數量頗多。防空隧道不單帶有神秘感,且具有相當歷史意義,且大多位處鬧市,交通方便,實為頗佳的本地史教材,理想的文化旅遊景點。為何政府不考慮開放一些結構安全的防空隧道供市民參觀,藉此向市民解說老一輩香港市民經歷過的三年零八個月苦難日子? 聽聞國內有城市在暑熱天時開放防空隧道供市民納涼,莫需大費周章廣開避暑中心﹝heat shelter﹞大開冷氣,既節約又環保,妙哉!


01-灣仔街市旁邊的62號隧道入口
02-62號隧道入口「門腳」開有渠口,透過渠口用相機拍得內裡情景﹝小心渠口有老鼠藥!﹞
03-黃泥涌道近禮頓道的隧道入口,正面刻寫著「107」
04-從禮頓山公園眺望右鄰私人屋宛停車場後的斜坡
05-協和里的隧道入口
06-協和里的隧道入口開有一個「窗口」,透過窗口用相機拍得內裡情景
07-交加里休憩處後窄巷內的隧道入口,其前面有一道閘門,相信是原裝的
08-南里一列樓宇的後巷內的其中一個隧道入口

參考資料:

2007年8月23日星期四

防空隧道﹝一﹞

1937年,日本藉七七盧溝橋事變進一步進侵中國,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有見戰事迫在眉睫,香港政府亦意識到需要加強防禦工事,遂成立了專責防空措施的部門﹝Air Raid Precautions Department﹞。政府初時認為有必要用沙包保護公共建築物、增設滅火設備、貯藏藥物、購備呼吸器及保護衣物等,但認為沒有需要為市民興建防空隧道。

1939年6月29日的立法局會議上,當時在任的輔政司﹝Colonial Secretary﹞表示: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the conclusion has been reached that apart from the enormous expense entailed it is not practicable to attempt any large scale schemes of protection for the general public such as tunnels, steel shelters and the like. Tunnels or other underground shelters could of course be constructed but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land renders it impossible to place them so that access could be gained to them from the centres of dense population within the few minutes period of warning which is all that can be expected. The existence of such shelters would therefore be merely a temptation to people to leave the relatively greater safety of their homes. It appears to be certain that in most cases such fugitives would fail to reach their objectives in time."

其後一名姓名譯音「LI TSE-FONG」的華人議員在1939年11月16日的立法局會議上向政府力爭興建防空隧道:
"In the matter of expenditure under Air Raid Precautions I wish to draw the attention of Government to the total lack of provision for shelters for civilians who may be out in the open in time of emergency. I realise the peculiar formations of this Colony that make it almost impossible to provide shelter for everyone, but I venture to think that it may be possible at a small cost to build a number of small underground shelters or in the alternative to strengthen some of the public buildings in the City to provide for such an eventuality."

輔政司不為所動,冷淡回應:
"The same member again raises the question of providing Air Raid Precautions Shelters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n this subject I made a full statement at the meeting of this Council on 29th June, 1939, and there is, I fear, nothing that I can usefully add to that statement."

不知是否受了社會壓力,還是有見戰事愈演愈烈,港府於1940年中開始不惜大興土木,在港九多處建設了多條防空隧道﹝Air-raid Precaution﹝ARP﹞Tunnels﹞。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並開始炮轟及空襲多個戰略目標,期間不少市民躲進防空隧道。

參考資料:
- 1939年6月29日香港立法局會議會議記錄
- 1939年11月16日香港立法局會議會議記錄

2007年8月20日星期一

鯉魚門碉堡


鯉魚門碉堡修建於 1885-1887 年間,座落於鯉魚門南面的岬角,位居要衝,鎮守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配備兩門六英吋「隱沒式」大炮及多座炮台,依山勢由東至西分佈於岬角上,各炮射程不一,覆蓋整個鯉魚門水道。碉堡四周建有壕溝及溝堡,以防敵軍陸路進擊。 1890 年,岬角海邊增建布倫南魚雷發射站。隨後三十多年,香港太平盛世,鯉魚門碉堡一直無用武之地。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軍入侵香港,新界及九龍被佔領後,守軍加強防衛,日軍數度偷襲鯉魚門碉堡,均被守軍擊退,但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碉堡最終於 12 月 19 日失守。﹝參考資料:香港海防博物館網頁

※          ※          ※

碉堡現址為海防博物館。 2007 年 8 月 19 日下午,烈日當空,溽暑蒸人,入館樂遊半天,意猶未盡。前往博物館途經巴色道,於祟真小學附近發現一條窄巷中央有兩塊筲箕灣內地段﹝S.I.L.﹞界石。


01
02|03|04
05|06|07


01-六英吋「隱沒式」大炮
02-彈藥加工場遺跡
03-南溝堡
04-中央炮台二號炮座遺跡
05-地下彈藥儲存庫的直井
06-壕溝
07-西溝堡

2007年8月17日星期五

消失了的入口?

跑馬地的維多利亞市界石對面有一幅石牆,石牆兩端各嵌有一道「拱門」,上刻「Le Calbaire」,石牆內是聖保祿天主教小學及聖保祿中學校址。究竟那「拱門」曾否是某舊建築物的入口?Le Calbaire 又是什麼意思?



從聖保祿天主教小學的網頁﹝見參考資料﹞得悉該校校址原屬加爾瓦略山會院﹝Le Calvaire﹞,該會院於1907年獲政府批准設立學校,1908年港督盧吉為校舍揭幕。

相信「Le Calbaire」就是「Le Calvaire」﹝似乎是法文,我不懂﹞,而這兩道「拱門」可能就是加爾瓦略山會院的入口。

參考資料
http://www.sppcs.edu.hk/sch_info/sch_intro/history/history.htm#

2007年8月14日星期二

舊觀‧新貌 ── 前水警總部

位於廣東道及梳士巴利道交界的尖沙咀山上的前水警總部,建於 1884 年,整組建築物包括極具維多利亞時代特色的主樓、馬廄及報時塔[1]。報時塔頂部原來豎有一支長杆,直徑六呎的時間球穿於其上,每天下午 12 時 50 分,時間球升至長杆頂部,並於下午 1 時正沿長杆滑下[2],讓海員及市民知道時間,校準時鐘。1908年1月,時間球搬往訊號山的訊號塔,報時塔的歷史任務亦告完成。日治時期﹝1941-1945年﹞,舊水警總部曾被日本海軍用作基地,其後繼續作為水警總部,直至 1996 年。山下有防空隧道,政府沒有工程記錄[3],故可能為日軍所挖。舊尖沙咀消防局就在東面山 腳,由兩座紅磚屋構成,於 20 年代初落成。從舊相中可見尖沙咀山上的報時塔傍另豎有一個十字形的支架,類似的支架在訊號山上亦有,訊號山上的支架是打風日子用來懸掛風球的,未知尖沙咀山上的是否亦然。

※          ※          ※

2002 年 11 月,政府招標擬將前水警總部闢建為旅遊主題發展項目[4]。2003 年,長江實業集團的附屬公司 Flying Snow 以 3 億 5280 萬元的標價投得發展權,為期 50 年,該公司擬把前總部主樓改建成文物酒店[5],項目計劃於 2008 年 3 月或之前完成,現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          ※          ※

政府要求發展商原地保留前水警總部範圍內的歷史性建築物及前消防局的兩座建築物[4],發展商言而有信,縱使將整座尖沙咀山移平,仍巧奪天工地將一干建築物「原地」保留!你見過咁大嘅盆景嗎?


相中圓柱形建築物為報時塔﹝攝於 2007 年 7 月上旬﹞

參考資料
[1] 古物古蹟辦事處網頁──九龍區法定古蹟:尖沙咀前水警總部
[2] 香港天文台網頁──香港授時服務歷史﹝1885-1933﹞
[3] 規劃署尖沙咀水警總部舊址發展機會研究報告﹝只有英文版﹞
[4] 香港政府2002年10月31日新聞稿──前水警總部招標闢建旅遊項目
[5] 香港政府 2003 年 5 月 27 日新聞稿──前水警總部舊址招標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