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3日星期日

流金歲月

2003年秋,到京都旅遊,巧遇一販賣舊錢幣的地攤,興之所至,選購了三枚銀幣,包括一枚明治41年的旭日五十錢、一枚大正11年的雙鳳50錢,還有一枚昭和32年的鳳凰100円。當時對錢幣蒐集以至日本歷史皆一竅不通,明治與昭和當然聽過,但印象中好像沒有聽過大正這個年號,還手拿明治和大正錢幣各一枚,以半生熟的日語問「老細」﹝一個十來歲的少女﹞哪一枚比較舊。「老細」瞟以奇異的眼光,遂耐心地應酬了我的提問,還拿出書籍引經據典,向我一一指明,才知大正繼明治之後,1911年至1926年是也,只有短短15年,大正之後就是大家熟悉的昭和。

回港後,上網找了一些資料,對蒐集錢幣以及東亞各國的貨幣史有了概括認識。原來在機鑄貨幣技術於十九世紀末期從西方傳入以前,不論中、越﹝古稱安南﹞、日、韓,都以「古錢」為通用貸幣,當中又以銅鑄圓形內開方孔,面文「乜乜」通寶者最為常見。 日本鑄量最多的古錢為「寬永通寶」,由江戶幕府於寬永十三年﹝1636年﹞開鑄﹝最初於寬永三年由一富商提出並試鑄﹞,直至明治三年﹝1870年﹞機鑄貨幣開始在日本盛行,共鑄了二百多年,在法律上直到昭和28年﹝1953年﹞仍是有效貨幣,停用之前曾一度與機鑄貨幣並行流通。話說乾隆年間,大清與東瀛貿易頻繁,寬永通寶大量流入,在某些地方,數量甚至不下於當朝的乾隆通寶。由於鑄期長,鑄地又多,寬永通寶形體字跡各異者不下千種。

其後某一天逛上環摩羅街,見不少檔口都有古錢出售,突起了搜尋寬永通寶的念頭,尋尋覓覓,在眾多真假難辨的古錢堆中,赫然覓得一枚寬永通寶﹝見圖﹞,遂買了下來,以港幣4元成交。


根據所得資料,相信此乃「虎の尾寬」,於江戶時代元文期﹝元文元年即1736年﹞,鑄於江戶﹝即現今東京﹞深川一處當時稱為十万坪村的地方。

小小一枚古錢,三百多年前鑄於東瀛島國,不知經了多少人之手,成就了多少宗交易,遠渡而來,輾轉流入香港這個現代國際金融中心,流落於橫街窄巷,棲身於破落一角,冒著時間的鏽蝕,待人發掘賞識。


參考資料:
http://chigasakioows.cool.ne.jp/meiji01-okane.shtml
http://www1.u-netsurf.ne.jp/~sirakawa/J010.htm
http://www15.ocn.ne.jp/~hiromaru/kannei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