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對質素有點追求,便要確定針孔恰好落在蓋的圓心,鋁箔要夠薄,針孔要夠圓,其邊緣又要夠滑;但針孔要多大才是最好呢?背後又是一大堆學問:一方面針孔越細,從物體射出的光線在穿越針孔時可採取的路徑越少,成像便越清晰;另一方面針孔越細,衍射效應越強,解像度便越低。理論上針孔的最佳直徑 a 可以用這條公式計出:
當中 k 為常數, λ 為光的波長, f 為針孔至菲林﹝或數碼相機的感光元片﹞的距離。若針孔與 Airy disk 大小相若,k 為 2.44 ;另有說法指若要符合 Rayleigh criterion ,k 為 3.66 ﹝但不明白為何!﹞。再代進可見光的波長﹝可見光光譜中間﹞ 550 納米,以及 Nikon 相機的 flange distance 46.5 毫米,最佳孔徑應為 0.250 或 0.306 毫米,相應的 F 值分別是 180 或 150 左右。有說前者清晰度高,後者解像度好;究竟哪個最好呢?
算喇!既沒有高功率激光,亦沒有機械手,休想可以開出大小與理論值分毫不差的針孔。還是實際一點,想想針孔的可用性 ── 同一場景,若要拍出同樣明亮的影像,針孔越小,所需的曝光時間便越長。即使針孔的大小為理論上最優,是否有用仍要視乎情況而定,很多時曝光時間會受環境或拍攝對象的性質限制,假如用來影活人,斷沒可能凝住他十來二十分鐘不動吧!
參考資料:
[1] Pinhole Photography, Andreas Emmel
[2] Optics, E. Hecht & A. Zajac
[3] 《玩回底片機 ── 48 款銘機圖鑑與攝影解析》藤田一咲﹝許明煌 譯﹞
[4] 《Pin-Hole Camera ── 針孔看世界》Trendson Monthly, Vol.3, Jan 2011, p.64
先後造過兩個,第一個的針孔開得太大了,以致成像不清晰,毀了,再做。這是第二個:
那個孔到底有多大呢?看來大致是 3 分之 1 毫米左右,至於是否在理論上的最佳,我倒懶得去理,拍出來也不算太差:
配備了機蓋針孔鏡頭的 Nikon D5000 ,顯得有點兒怪模怪樣,拿它出街拍倒要點勇氣:
用針孔鏡頭拍出來的照:時近黃昏,順光拍了一張,ISO-200 曝了半秒光,成像鬆鬆軟軟的,反差很低:
再來一張,亦是ISO-200 曝半秒光,一遍夢夢矇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