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3日星期六

雲裳集 ── KH x 2

昨天下班後乘巴士過海,剛出了紅隧,我透過車窗望向九龍,赫然見到天上有兩列凱文‧赫摩茲波浪雲﹝Kelvin-Helmholtz wave cloud﹞,一上一下的疊在一起。座在上層的車廂,顛簸得很,隨身又沒有相機,手上可供拍攝的就只有一部 iPhone 3GS,拍了近十張,這張算是最理想的了:

沒有 zoom 的緣故,拍得那兩列凱文‧赫摩茲波浪雲很細。真的要考考眼力了,就在相中央那吊臂頂部的右方。

不能承受的輕

2013年4月11日星期四

雲裳集 ── Fumulus

我不知這種「從煙囪冒出來的雲」中文名字是什麼,只知它的英文名稱是 "fumulus"。

發電廠燃燒煤或石油發電,排出廢氣,當中除了二氧化碳及水蒸汽之外,還有二氧化硫、氮化物及微塵。在潮濕的日子,空氣中含有大量水汽,假如空氣乾淨,缺少塵埃充當凝結核,水汽含量可以超過飽和點而仍未凝結成液態水。當「超飽和」的水汽遇上發電廠煙囪排出來的微塵,便會凝結成小水滴,小水滴有效地將日光散射,看上去便是白色的雲。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雲裳集 ── 「地形性層雲」?

讀書時學過「天上的是雲,着地的是霧」;但看見相中的情景,便覺得要將那片覆蓋着山頂的白色「雲」狀物稱為霧很不自在:

它的確是依附在近山頂的坡面,但既然我不在山上,對我來說它明明在比我高很多的位置;而且據我所知,氣象學家對霧有清晰的定義 ── 水平方向的能見度要在一千米以下才可能是霧。想過之後,我決定當它是雲。「地形性層雲」﹝oliographic stratiform cloud﹞── 不知是否應該這樣叫它。

強風挾着水汽往山上吹送,高處氣壓低,氣壓下降導致氣團膨脹,溫度因絕熱冷卻而下降,若達到飽和點,水汽便凝結成雲;在下坡處過程逆轉,雲又消散了。

書本有講解「上坡霧」﹝up-slope fog﹞,本質上是同樣的東西,是「霧」或是「雲」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