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3日星期二

放不低‧SL-S600

在家找到 1995年購買 SL-S490 的收據 ── 日期:1995 年 11 月 29 日;售價:1,680 港元。這個數目恰好是我當年月薪的十分之一,換句話說,工作三天才賺到這部機,以現今的價值觀來衡量的確很貴。當年一千元才可買到 1MB RAM ,今天三百元就可買到 2GB 。

本來已斷定 SL-S490 返魂乏術,遂去逛電器舖,打算買過另一部 portable CD player 。要我這個古老石山轉用 MP3 ,比令長毛改穿西裝出席立法會更困難。原來, Panasonic 已沒有出產 portable CD player ,舊貨於市面亦難得一見,店舖的櫥窗內除了一些陌生牌子之外就只有 Sony 。始終想找一部 brand new old stock 的 Panasonic ,印象中數月前曾於某店的櫥窗內見過,但現在已找不到。



最後在一間小店的櫥窗內見到一部 SL-S600 ,標價 198 港元,老闆聲明是二手機,操作正常,送一副普通貨色的耳機,可選 Panasonic ,原裝的就沒有了。

據知 SL-S600 在 1996 年推出市面,是繼 SL-S490 之後的頂級型號,具十秒防震功能,光纖輸出,耳機接線上的控制器還有液晶顯示,附備用電池盒。《捨不得你》是 SL-S490 的代表歌曲,而 SL-S600 的代表歌曲就是《放不低》。倘若不是於 1995 年買了 SL-S490 ,我必然會於 1996 年買下 SL-S600 。

缺了原裝耳機實在強差人意。縱使如此,單買這個 body 的用值﹝以代替砸毀了的 SL-S490 ﹞,198 元已是物有所值,最後當然是買了,否則豈有閒情逸緻寫這篇無聊東西。

誰知 1996 年 SL-S600 新推出時的售價是多少?

2009年1月11日星期日

派克銀灰色曱甴肚鉛芯筆

見櫥窗內有一枝筆,冷靜地躺在玻璃板上曬太陽燈。筆身有銀灰色橫向波浪紋,中間鑲有三個銀色筆環,筆夾呈銀箭狀,沒有一點多餘的修飾,筆尖的那個錐亦為銀色,周邊刻有一條凹點構成的線,筆的頂端鑲有一粒與筆身花紋相同的頂珠 ── 一看就知是 Vacumatic ﹝人稱「曱甴肚」﹞系列前期出品,產於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市面上比較少見。

  「老板,想看看那枝筆。」

傳統派克鉛芯筆的結構,筆身分上下兩節,將上下兩節相對橫向扭動,鉛芯便從筆尖徐徐伸出﹝很粗,相信有一點一毫米﹞;向相反方向扭動,鉛芯又徐徐縮回筆尖之內。這枝筆操作得相當順滑。

  「老板,這枝賣多少錢?」
  「一百五十元。」

我再仔細查看一下,不會錯,刻於筆身上的「GEO.S.PARKER─PARKER─MADE IN U.S.A.」字樣仍清晰可見,整體來說品相還算不錯。我把筆身上節拉出來察看一下,沒有什麼異樣,只是筆身內的銅管末端有輕微凹陷,擦膠不翼而飛。

  「要的話,可以平D!」老板話。
  「那麼多少錢?」
  「一百元喇!」
  「八十元賣不賣?」
  「好!就八十元。」

回家上網搜尋一下,發現同樣的筆賣六十五美元。


2009年1月8日星期四

捨不得你‧SL-S490



一不小心,令心愛的 Panasonic SL-S490 Portable CD Player 砸倒地上,機殼內側上著縲絲的膠柱全部斷裂,機殼飛脫。這部1995年出產的老機,是我踏足社會後首次利用薪水買給自己的奢侈品,對它總有一份捨不得的情意。這個型號當年堪稱頂級,具十秒防震功能,附紅外線遙控,還請出 Sammi 唱著《捨不得你》在電視上大賣廣告。

有一點不可不知: SL-S490 的水貨比行貨更強,不單止有光纖輸出,耳機接線上的控制器還有液晶顯示。我這部是較為輸蝕的後者,沒有光纖輸出,耳機只是與 SL-S290 相同的款式,接線上的控制器沒有液晶顯示。水貨當然沒有保養,火牛也是本地不適用的 110V ;但一年內壞機的可能性有多大?換一隻 220V 火牛又有何難?加上水貨較平,真的有點兒後悔買了行貨。

後悔也罷,呻笨也罷,一用就用了十三年……。

就是因為一份捨不得的情意,不惜絞盡腦汁,為修好這部老機動了一次手術。首先將機殼上殘餘的膠柱切除,然後以原子筆的塑膠筆芯作材料,將筆芯切成長度合適的小管﹝反覆嘗試多次才可達致合適的長度﹞,再用熱熔膠將小管接上機殼內側,以代替原來的膠柱,最後把機殼蓋上機身,旋上縲絲﹝縲絲鑽進管芯的空洞﹞便大功告成。一切運作正常,外表沒有一吋傷痕。

好一幕妙心仁心!如此巧奪天工之作,多得小時候砌模型砌得多。

2009年1月4日星期日

記日本語能力2級試

去年12月7日考了日本語能力2級試。為了應付這個考試,從8月中至12月初,放了約四十天假。

十年前開始學日語,從五十音學起,在HKU SPACE讀了兩年夜間課程,一年「初級」、一年「高級」──當時之所謂「初」與「高」,只是「相對」的名目,若說「初初」及「高初」也許更合乎實際情況。2000年至2003年間,為了修讀會計,停了。2003年下旬,又報讀了HKU SPACE的中級日語課程,逢星期日早上上課,為期一年,但上了三個月就罷了。2004年考日本語能力3級試,合格。之後再沒有系統地學習日語。

短短三個月時間,要重溫久違了的東西,還要靠自修,從3級躍升至2級程度,對於沒有語言天份的我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談。以下是對3級及2級考試程度上的要求﹝摘錄自香港日本語教育研究會網頁﹞:

  3級:基本的な文法・漢字(300字程度)・語彙(1,500語程度)を習得し、日常生活に役立つ会話ができ、簡単な文章が読み書きできる能力(日本語を300時間程度学習し、初級日本語コースを修了したレベル)

  2級:やや高度の文法・漢字(1,000字程度)・語彙(6,000語程度)を習得し、一般的なことがらについて、会話ができ、読み書きできる能力(日本語を600時間程度学習し、中級日本語コースを修了したレベル)

相信未學過日語也能大致領略其意思吧!2級要求認識的漢字及詞彙,數目是3級的三至四倍,還有未列出的文法及句形,若以標準學習時間來說,就有三百小時的差別。若從3級程度起步,每天學習六小時,一般要五十天才可達到2級程度,更遑論要無師自通。

買了幾本教科書回來,讀了七十多篇課文,強記了千多個詞彙,百多個句形,但再花不起時間操練聽解。考試時聽解部分當然是聽天由命,閱讀理解又不夠時間做,輸數早已打定。三月放榜,且看奇蹟會否出現!

2009年1月1日星期四

埋首於書堆中的駝鳥 ── 2009 篇

  • 《喜寶》亦舒
  • 《不被觀察的月亮存在嗎? ── 何宇澄文集》
  • 《吶喊》魯迅
  • 《打錯了》劉以鬯
  • 《紅樓小講》周汝昌
  • 《散論紅樓夢》
    • 〈「紅樓夢」欣賞一隅〉周汝昌
    • 〈論「紅樓夢」的語言藝術〉王永
    • 〈「紅樓夢」的寫景和塑造人物〉許長
    • 〈談「紅樓夢」中的細節描寫〉覺堣
    • 〈睛雯的性格〉劉大杰
    • 〈曹雪芹筆下的黛玉和寶釵〉蘭心
  • 《史威德作品集[4] ── 一脈相承》史威德
  • 《香港商戰風雲錄﹝一﹞》藍潮
  • 《翹首振翅 ── 香港飛機師手記﹝三﹞》
  • 《企管眉批》方卓如
  • 《易容財技》方卓如
  • 《跟紅頂白》方卓如
  • 《日本文具設計大揭密》
  • 《分析方卓如》方卓如
  • 《金融海嘯.我學到的十件事》蔡東豪
  • 《醬缸震蕩 ── 再論丑陋的中國人》柏楊
  • 『きまぐれロボット』星新一
  • 『風の歌を聴け』村上春樹
  • 《日本語能力測試 2 級語法解析》
  • 《日檢破解王 2 級讀解出題關鍵》
  • 『すぐに使える実践日本語シリーズ 接続詞(初.中.上級)』
  • Six Thinking Hats, Edward De Bono
  •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Malcolm Gladwell
  •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Malcolm Gladwell
  • 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Malcolm Gladwell
  •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 Chris Anderson
  • What the Dog Saw and othr adventures, Malcolm Gladwell
    • Blowing Up: How Nassim Taleb Turned the Inevitability of Disaster into an Investment Strategy
    • Open Secrets: Enron, Intelligence, and the Perils of Too Much Information
    • The Picture Problem: Mammography, Air Power, and The Limits of Looking
    • Connecting the Dots: The Paradoxes of Intelligence Reform
    • Blowup: Who Can Be Blamed for a Disaster like the Challenger Explosion? No One, and We'd Better Get Used to It
    • Late Bloomers: Why Do We Equate Genius with Precocity?
    • The Talent Myth: Are Smart People Overrated?
    • The New-Boy Network: What Do Job Interviews Really Tel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