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玩‧尋‧迷」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玩‧尋‧迷」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0月31日星期六

A solution to film jam problem in Polaroid Land 100 series camera

Polaroid Land 100 series camera uses pack film. Polaroid does not produce pack film any more and old stocks could hardly be found in the marketplace.

Fortunately, the pack films produced by FujiFilm, such as FP-3000B (discontinued not very long ago) and FP-100C, are compatible for use.

The catch is that instead of a metal case as Polariod film, the case for Fuji pack film is made of plastic that can easily be compressed to deform by the metallic V-shape spring inside the film chamber. And, as the plastic case is compressed, due to the increased friction, a film could easily be jammed inside or half way out when it is pulled out from the side door of the film chamber after exposure.



Some people proposed to permanently flatten out the V-shape spring or even remove it. I personally do not like solutions which are destructive. The best solution that I have got so far is to use two hair pins in the way as shown in the second photo below. In this way, the V-shape spring is depressed such that the pressure onto the plastic case for the pack film is relieved. This quick and low-cost solution is not only extremely effective but also non-destructive.

2015年5月2日星期六

Repairing Parker Vacumatic

I bought several vintage Parker Vacumatic fountain pens almost 10 years ago. Their diaphragm sacs were broken and had to be replaced for restoring the function of the ink pump. However, the sacs were not available locally.

Until recently, I noticed that they were available on eBay, at least from two suppliers, both were in US. Three different sizes of sac were available. It took me a while to sort out the right size that suits my pens by searching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What I need was "standard" size. I finally bought several from one of the suppliers. The sacs were not expensive but comparatively the postal fee was really something.

The sacs arrived in two weeks from the time of the order. Each sac was provided with a little plastic ball (the supplier called it "retention ball") to stuck the sac to the plunger of the pump.

The first and the most difficult step of the repair was to take the pump out of the pen barrel. It normally requires a special tool but I did not have one. I risked my own way by wrapping the outer screw segment with soft material and then twisted it out with pliers. The broken sac was then removed.

The new sac was longer than required. It needed to be cut down to a suitable length. I cut it down to a length of around 27 mm as an informative website suggested.

The tip of the sac had to be inserted into a little hole in the plastic plunger. Then, the "retention ball" was put in to permanently stuck the tip in that hole. A special tool is normally required. I used my own way, of course ─ I firstly put the retention ball into the tip, laid the combo flat on the desk top, then I positioned the plunger hole above the ball-filled tip and pressed it down so that the tip (with the ball) fitted into the hole.

The next step is to fold part of the sac inside-out to the extent that its end can affixed to the metal die of the pump. I used the end part of a ball pen to help folding the sac inside-out. Then, I affixed the folded-up end of the sac to the metal die with all-purpose glue. The pump was then screwed into position.

The final step was to check that the barrel end was air-tight. If so, the repair was completed.

2012年2月1日星期三

Tradio Pulaman

Pentel 的 Pulaman 有「塑膠鋼筆」之稱,筆尖用塑膠製成,富有彈性,寫出來的字具粗幼變化,有藝術感,1979 年推出市面時是新設計。起初 Pulaman 只有用完即棄的版本,其供水系統似 sign pen; 1993 年,可替換筆芯的版本 Tradio Pulaman 推出市面。

Tradio Pulaman 外形前衛,結構更貼近墨水筆,不單有貯墨水的膠囊,更有控制墨水流量的轉接器 ﹝"converter"﹞。墨水囊、及握手位與筆尖連成一體,構成筆芯,換芯時整體一氣換掉。筆芯內墨水的顏色可從筆尖塑膠的顏色辨别。筆桿及筆蓋構成外殼,可循環使用。墨水囊及握手位用半透明的聚乙烯為材料,半透明的聚乙烯讓人看到墨水囊內的墨水及藏於握手位內的轉接器。筆桿與握手位之間開有一節半透明的視窗,縱然套上了筆桿,墨水存量仍清晰可見。筆蓋前端亦開有一個半透明的視窗,讓人看到筆尖,從而分辨墨水的顏色。

墨水的顏色有紅藍黑綠四種,綠色已停產,但不清楚停產年份。兩年多前在香港的一間文具店仍買到綠色的筆芯。

Tradio Pulaman 的外殼﹝即筆桿與筆蓋﹞只有啞黑色一種,近年見有多種不同顏色、甚至有花紋的在發售,印在筆蓋上的名稱均為 "Tradio Stylo"。無論是啞黑色還是顏色或花紋的,在香港找到的全是 Tradio Stylo,從沒見過 Tradio Pulaman 有得賣。

Tradio Stylo 與 Tradio Pulaman 外形一模一樣,分別於印在筆蓋上的名稱。似乎在日本本土銷售的叫 "Pulaman" ,外銷的稱 "Stylo" 。至於同一商品為何要取兩個不同的名稱則不得而知。


上次到日本旅遊,走進一間小文具店,從插放在陳列架上的一堆筆之中,一眼便認出 Tradio Pulaman 那獨特的外形,全部都擁啞黑色的外殼,墨色紅藍黑任擇。拿上手,細看筆蓋上的名字 ── 果然是 "Tradio Pulaman" ,售 500 日圓﹝另加 5% 銷售稅,即 25 日圓﹞,遂買了一枝回來,以收藏品待之。

墨水筆向來是我杯茶,Tradio Pulaman 雖不是古董或絕版珍藏,但曾經是劃時代的產品。「喜歡」,總可以想得出理由。

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開元通寶

唐高祖於武德四年(621 年)鑄行一種貨幣,錢文隸書四個大字,我與多數人一樣讀「開元通寶」,讀「開通元寶」的人亦不少。


這枚背後穿孔對上鐫有一彎新月紋,是我數年前於文玩店用五元買的,在收藏者眼中是不起眼的普通貨色。曾見過一枚背面鐫有四彎新月的,店主開價八百元,但我擔心是膺品;另有「元」字第二橫右邊上挑及左右兩邊均上挑的版本,不算太難找,數十元有交易。這枚雖不是什麼珍品,但至少錢體厚重,字體清晰,我更無意中發現它帶有微弱的磁性,愛不釋手。

2010年8月27日星期五

芬達的前世今生

假如你將屆不惑之年,或許你會對發達提子味汽水有點印象。在你最愛喝汽水的年紀,她曾呼喚你去注意她,只是你可能對她不屑一瞟,直至她黯然地隱沒於時間的洪流中仍沒有向她伸手。

不知在那一年,又悄悄然來了隻芬達。在芬達到來之前,「橙汁」是綠寶的天下。縱然你小時候沒有喝過發達,倒曾喝過綠寶吧!也許真的是花無百日紅,如今芬達風華正盛,萬紫千紅;綠寶有如塵緣已斷,遁入空門。

也許你還不知,發達就是芬達的前身,縱然輪迴轉世成了「橙汁」,英文的名字仍叫 FANTA 。

謂之「橙汁」只因眾人慣稱之,實質是橙味汽水而已,你何時見過橙汁有汽?




相中的發達瓶是一刀在澳門找到的。除了這,他還贈我一個綠寶瓶。特此向一刀致謝。

2010年5月21日星期五

元豐通寶

元豐通寶始鑄於北宋元豐元年﹝1078 年﹞,版式很多,單是錢文的書體已有篆、隸、行三種,同一書體又有不同字跡;還有不同大小的,以代表不同面額;除了銅鑄的之外還有鐵的。


這枚是「細面額」的「小平」錢,光背 ── 即背面沒有鑄上如「星」﹝圓點﹞、「月」等特別的符號,銅質,是普通不過的版式。幾年前我在嚤囉街一個檔口,從一大堆埋在泥裏的古錢挑出它,店主收我一元。縱然它不值錢,但我相當喜愛它,覺得其字體與鏽色都很美。

2009年7月15日星期三

絕版 Pentel Tradio Stylo 綠色芯


逛過多間文具舖,都買不到 Pentel 出的 Tradio Pulaman ,但偶然會見到 Tradio Stylo 。 同一款式的產品,真不明白為何要有兩個稱號,似乎日本本土出售的叫 Pulaman,外銷的稱 Stylo。 Tradio Pulaman/Stylo 設計獨特,它有一枚塑膠造的筆尖,有彈性,且出水流暢,寫出來的字特別美觀,像不是出於自己手筆般,實實在在,又有點難以置信──前所未有的一份體驗,港幣35元。

在香港買得到的 Tradio Stylo ,啞黑色外殼的最為常見。早前在尖沙咀一間老字號文具舖,找到一枝少見的閃金啡色,毫不考慮買了下來。近日在旺角另一間大文具舖,發現一堆不同顏色的 Tradio Stylo,除了啞黑色之外,居然還有金色、銀紫色、綠色摻黑紋及紅色摻黑紋,均配黑色芯,標價 55 元,縱使打九折,價錢仍比啞黑色的高近 15 元之多。綠色摻黑紋的最順眼──看似西瓜皮,買了。


嘩!其中一枝啞黑色的居然配有綠色芯。綠色芯不是已停產了嗎?問店員是否有分開出售綠色芯,答案居然是「有」。於是買了一枝,價錢 15 元。且看!西瓜皮般的外殼,配綠色芯多好看。

綠色芯寫出來的顏色居然是藍綠色,不知綠色芯是多少年之前停產,難道放得太久?

2009年5月10日星期日

私貨 ── 派克 VP

派克﹝ Parker ﹞ VP 產期短 ── 1962-64,前後僅三年。難找?又未至於!幾年前以 450 港元購入一枝紅色配鋼蓋的,品相還可以,但打水器有裂痕。其後又先後碰到過灰色與黑色配金蓋的,叫價都過千,沒有想過要買。月前碰到相中這一對「新」筆,有原裝盒,還未入過墨。標價一千,老闆肯打七折,抵到爛,不買的話真的對不起自己。

VP ── Very Personal,特點在於 section 上嵌有固定的握手位,配以可 360 度旋轉的筆尖,讓你能因應自己的握筆姿勢,調節筆尖的角度。section 末端還刻了個「量角器」,實行玩認真。

此外,筆尖及筆舌亦可方便地拔出,你可隨時因應喜好和需要換上不同的筆尖,聞說可供置換的筆尖種類多達十五種。這枝筆的筆尖上鐫有「63」,我初時還以為是代表 1963 年的 date code ,後來才知這是代表筆尖種類的編碼,「63」── Extra Fine。原來「個人化」並非新概念,四十多年前已有之,厲害!

VP 另一特點,在於其打水器可供拔出;打水器有一條長頸,你可將其探進墨水瓶內,吸滿墨水之後再將其嵌回筆身當中,過程中筆尖不會沾到墨水,乾淨俐落。 VP 「寶劍出鞘」,再來一式「蜻蜓點水」,是同門 61 之「倒豎神功」以外另一奇招,派克一門雙傑,足以比拼犀飛利﹝ Sheaffer ﹞ 的獨門暗器「仙鶴神針」── Snorkel 。

且看打水器上的一段文字:

TO FILL
REMOVE THIS
PARKER
CLEAN FILLER
[GRIP HERE]
PULL OUT ─〉
DIP NECK IN INK
PRESS RIBBED BAR
FOUR TIMES
PARKER
MADE IN U.S.A

好詳細的說明,慌你不知它可以「出鞘」,但又假設你夠聰明,不用明言吸完墨水後要嵌回原處。

如蓋上筆帽,VP 像極 61 ,好容易走漏眼,唯 VP 筆尾的頂珠卻沒有金屬底座。

以上講的是墨水筆,那枝鉛芯筆亦嵌有固定的握手位,純為與墨水筆襯個夫妻相,沒什麼「功架」可言。

2009年5月9日星期六

百樂 FRIXION BALL

向來對原子筆沒有興趣,久違了的「比百美擦得甩原子筆」是例外,百樂﹝ PILOT ﹞新出的「擦得甩原子筆」── FRIXION BALL 亦是例外,兩者均具相當歷史意義。在「擦得甩原子筆」未面世之前,要將原子筆字擦掉,只有用砂膠來擦,擦穿紙常有之,「比百美擦得甩原子筆」的出現,令原子筆字像鉛筆字一樣,可以被普通擦膠擦掉──三十年前的一場革命。


FRIXION 實非新瓶舊酒。2006年,百樂推出劃時代的 FRIXION ──軟膠擦在紙﹝字﹞上,磨擦生熱,對熱力敏感的墨水從有色變成無色,實際上甚麼也沒有被擦掉,明乎其實是「眼不見為乾淨」──高招!去年看過一個日語節目,知悉 FRIXION是日本一名科研人員含辛茹苦三十多年的成果,1975年已發明隨溫度變色的墨水,之後為擴闊墨水變色的溫度範圍又默默耕耘了三十年。1975年──「比百美擦得甩原子筆」還未推出市場。2006年──「比百美擦得甩原子筆」已消聲匿跡﹝至少在香港的文具鋪不易找到﹞。

買了一套八色的 FRIXION BALL ,以行動表示我對這位科研人員的敬重。這套0.5毫米﹝寫出來字體的粗幼度﹞,筆身半透明,的確比筆身不透明的0.7毫米吸引。除了原子筆﹝嚴格來說是水筆,因為墨水是水性﹞,還出了一套六色的螢光筆 FRIXION LINE ,以及一套廿四色的 FRIXION いろえんぴつ﹝以漢字寫出來是「色鉛筆」──實非鉛筆﹞。聽聞在日本又推出了一套十五色超極細0.4毫米新品種 FRIXION POINT 04 ,實行一雞幾味,將不同要求的用家一網打盡。

包裝上說明:在60度以上,墨水便會變成無色;但在零下10度左右,變了無色的墨水便會重現。

試試不同筆尾的軟膠,改用風筒加熱……果然靈驗。又試試放進雪櫃冰格……,筆跡果然重現,但色彩好像比先前淡。

在香港散賣的,大都是「海外版」,筆身的花紋與這套裝日版不同。

日版每枝筆的筆身都圖文並謬註明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及定價﹝200(円)﹞;「海外版」一概欠奉。記得新買回來的時候筆身是貼有一張貼紙的,叫人勿用此筆於考試答題或簽署文件之類。

不看包裝上的說明也不知,原來 FRIXION 不是用完即棄,而是可以換芯的。

2009年5月2日星期六

久違了的比百美

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有一枝新發行的原子筆,廣告賣得街知巷聞,標榜擦得甩,此筆名叫「比百美」。「比百美擦得甩原子筆」 ── 人人都這樣叫。我當時沒有用過,但記得同班同學有一枝,親眼見他用筆尾的擦膠﹝擦膠其實附在筆筒,當時筆筒蓋在筆尾﹞,輕易將功課簿上的藍色字擦掉,當時想:「那明明不是砂膠?!」。二十多年前於屋邨長大的一個小學生,首次目睹如此情景,心情好比多年後在電視上睇大衛高伯飛穿越萬里長城、變走自由神像一樣。

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比百美」﹝ Papermate ﹞是牌子,這枝「擦得甩原子筆」﹝原子筆當然擦不甩,擦得甩的是原子筆寫出來的字﹞,原來叫 Erasermate ,嚴格來說應叫 Erasermate 2 。據稱 Erasermate 於 1979 年推出市面,墨用磬可以換芯﹝ re-fill ﹞,不知曾否在香港公開發售;但當年常見的用完即棄版,應該是在 1981 年才推出市面的 Erasermate 2 。

不知在哪個時候起,亦不知是什麼原因,市面上再難買到 Erasermate 2 ,甚至再沒有見到人用,再沒有聽到人提。

聞知 PILOT 出了 FRIXION ,才再度留意市面上的「擦得甩原子筆」。除了 FRIXION , Uni 又出了 Uni-Ball Signo Erasable ,琳瑯滿目。始終沒有「比百美」。

原來 Papermate 有網站﹝連結於此﹞,其顯示 Erasermate 仍是 Papermate 旗下的商品;但逛了很多間文具舖都冇。

上星期在尖東一間文具舖內,赫然見有一堆附有擦膠的舊筆,大約有十多枝,混在一堆 Uni-Ball Signo Erasable 裡,……果然是絕跡多時的 Erasermate 2。除了一枝黑色之外全是紅色,紅色當中又有一枝與眾不同,其他的﹝包括黑色那枝﹞擦膠的顏色與筆身同色,而且擦膠是中通有孔的;這枝的擦膠是黑色,而且中間不穿孔,筆身的印字及筆尾亦不同。……多數都寫不出;幸好那枝黑色及那枝與眾不同的紅色均書寫暢順。

……沒有標價。老闆話8元一枝,眼見新出的 Uni-Ball Signo Erasable 都只賣 10 元﹝經已是貴過人﹞,這些倉底貨,以用值來說未免貴了一點。一於當古董看待:「絕跡 20 多年的絕版來老貨、曾經風靡一時的劃時代出品、三四十歲中坑五六七八十歲老坑的集體回憶,8 元一枝實在抵到爛!」結果買了這兩枝。當年究竟賣多少錢一枝?網上有人話 98 美仙。

橫看豎看,與Papermate網站上看到的不一樣,相信 Papermate 網站上看到的是不知何時推出的新裝。這兩枝舊裝,除了大大隻字印有「EraserMate2 ERASABLE INK FINE PT 」﹝r及M之間有心心──眼熟的 Papermate logo ﹞,卻沒有印上 PAPERMATE 這個牌子。也許 Papermate 在當年將 Erasermate 當成一個 brand ﹝而非單純一個 model ﹞來 sale。



且看是否真的擦得甩……失望!不知是否因為沒有用隨筆附送的擦膠來擦,還時擺放多時墨質變了。

後記:一天之後再到那間文具舖買了另一枝紅色──配有紅色擦膠﹝中通有孔﹞。

新瓶舊酒 ── PILOT CUSTOM 823

我收藏了一枝 30 年代,配備 Vacuum-Fil 打水系統的犀飛利﹝Sheaffer﹞ Balance ﹝圖中短的那枝﹞。Vac-Fil 猶如一枝「反向操作」的針筒,操作程序是將活塞桿﹝plunger shaft﹞從筆尾拉出,然後將筆尖浸進墨水,再將活塞桿壓進筆桿﹝barrel﹞,在活塞桿完全嵌進筆管前的一剎,墨水便猛然湧進筆桿,活塞桿亦可被收回筆尾 ── 巧妙的設計。但想擁有 Vac-Fil 的示範筆﹝demonstrator﹞,未免有點兒妙想天開。

百樂﹝PILOT﹞ CUSTOM 823 ﹝圖中長的那枝﹞的 P-型打水系統,基本上就是 Vacuum-Fil 的翻版﹝甚至可說是改良版 ── 現代的物料當然比 70 年前耐用﹞。 CUSTOM 823 ﹝包一瓶 70 毫升墨水﹞在日本的定價為 30,000 円﹝以 7.9 港元兌 100 円計,30,000 円約為港紙 2,370 元﹞一枝,還未計 5% 的消費稅;香港的吉之島百貨竟以 1,680 元出售,還有贈品送,雙色原子筆或 D-TOP 座檯鋼筆任揀一枝。

半透明黑色的實在好 cool,茶色的則較通透。好!要茶色。

半透明的筆桿,讓人可清楚看到打水系統的結構及運作過程。當活塞向筆尾移動時,筆桿內的空氣可通過活塞,被擠到近手握位的一方。

當活塞向反方向移動時,空氣卻不能通過活塞,筆桿內近筆尾的一方便變成真空。手握位上方有一個空穴﹝cavity﹞,切面面積較活塞大。一旦活塞進入這個空穴,空氣便猛然透過隙位湧入,填補真空,若這個時候筆尖正浸在墨水中,筆桿內外的氣壓差便將墨水推進筆桿之內。

未夠一個禮拜,筆桿內壁﹝尤其是空穴及近筆尾的位置﹞就積了厚厚的墨水漬,好肉酸,抵不住要洗筆。

這個打水系統實在太容易拆,用一把小型的「士巴那」抓住筆尾黑色螺絲紋間的平面部分,便可將打水系統扭出來,不費吹灰之力。拆出打水系統後便可以慢慢用刷清洗筆桿內壁。

不過經常要拆要洗也不是味兒,讓我揀多一次我寧願揀枝透明度較低的黑色。

2009年3月14日星期六

日常用筆


對墨水筆情有獨鍾,擁有的墨水筆亦為數不少,若每天用一枝,大概一個月也用不完,這個數目對於筆痴來說只是「濕濕碎」,記得數年前在上環古董街購進我名下第一枝「曱甴肚」的時候,與一名「同好」談了幾句,他說他擁有的墨水筆,足以裝滿一個生果箱。

在我的藏品之中,名作、罕品、限量發行版一概欠奉,收的都是經典型號,昔日平民生活的點與滴,時代的象徵,集體回憶的對象。當中又以派克的出品為主,大部分只作收藏觀賞,鮮有用作長期書寫,曾當作隨身之物的更是聊聊可數。陪伴我成長的墨水筆,以時序列出,有以下幾款﹝相中從上至下,左到右﹞:

英雄 330
從中學用到上大學,用來抄筆記、做功課。印象中用過兩三枝,一枝用斷了嘴又換另一枝。在銅鑼灣商務印書館買的還是在中國國貨公司﹝或華潤?﹞買的實在記不起。現有的一枝是弟弟送的,從沒有用過。

派克 Vector
這枝是金屬藍色,已絕版。清楚記得是在灣仔的天地圖書買的,時間不太記得起,印象中當時正在唸 M.Phil 。一直用至筆帽邊緣爆裂。

派克 Sonnet
原來的一枝是藍底黑斑 lacquer 配 K 金嘴,M.Phil 畢業後的中秋節在銅鑼灣商務印書館買的,當時很不開心,靠買東西來安慰自己。但出水不流暢,用了一段時間便擱在一旁,五年前賣了給二手店。現有的一枝 flighter ﹝鋼身筆稱作 flighter ﹞是三年前華豐國貨大減價時買的,從沒有用過。

派克 51 Mark III
兩年多前在好旺角中心買的,清洗時不慎弄斷了嘴,自行用砂紙打磨修整,能寫出斜體字。始終是與我年紀相若的舊筆,怕會漏墨,故只在家裡用。用了一年左右,果然開始漏墨,情況不算嚴重,但弄髒手始終不很方便,無可奈何停用了。

派克 Vector Flighter
又一枝派克 Vector ,貪佢夠 cheap ,用來當日常用筆最好不過。早有筆帽邊緣爆裂的前科,這次選了一枝 flighter。半年前貪玩,另買了一套 calligaphy set ,將所付的中碼斜體筆嘴配上了這枝 flighter 。現時與 Frontier 交替使用。

派克 Frontier
Vector 之外另一枝派克低檔筆,無獨有偶亦同樣是金屬藍色,兩年多前在上海街買的,一直當作收藏品,最近才拿出來用。筆嘴是少有的黑色,筆帽是鋼製的,邊緣不會爆裂,手握位有軟墊,出水流暢,在紙上疾走如飛。到目前為止最令我稱心滿意的一枝日常用筆。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惜墨如金

先看相片:


「平平無奇的一枝原子筆。」
「壞筆一支,筆尖怎也扭不進去。」

非也,這是一枝「鉛筆」,派克的 Liquid Lead ﹝ LL ﹞是也;且完好無缺,原設計筆尖就是外露的。從金屬部分的顏色以及筆夾的形狀可知,此筆屬 61系列,且是玫瑰金與青金相間的「 Heirloom 」。

61墨水筆,以前已撰文提過,此文不贅; LL 才是本文主題。

從網上找到的資料得知, LL 於1955年首度推出市面,1962年已告停產。不單止61系列中有 LL ,51、21,甚至連 Vacumatic 系列中亦有﹝曾見過一枝藍色的 Vacumatic LL ,翻查資料得知,美國於1948年已停產 Vacumatic ,唯加拿大繼續生產至50年代中期﹞,另有單獨發售的版本。算一算,這枝筆的歷史超過半個世紀。LL,可說是原子筆與鉛筆的混合體,以原子筆的走珠原理操作,滲出含石墨成份的「墨」;既可如原子筆般疾走紙上不會斷,寫出來的字亦可如鉛筆字般用擦膠擦掉。

再來看一下內部結構:


難得這枝筆芯還寫得出,寫出來的字色澤與鉛筆字無異,但用擦膠去擦不是很擦得掉﹝難道日子太久墨質變了?﹞。

這枝筆買來純作收藏把玩,唯須緊記「惜墨如金」,筆芯的墨一當耗盡,休想買到另一枝芯來替換。

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白瓷茶盅是古董?

去年春節假期到深水埗鴨竂街趁墟,買了一個白瓷茶盅。茶盅底有一個朱紅色的章印,但局部不著色,一直以來都看不清寫的是什麼,只知道是四個篆體大字,第一個是「同」字。

終於猜到了,那四個字應該是「同治年製」。當然,寫著「同治年製」也不代表真的是同治年製,市面上的假古董何其多。看這個茶盅手工差劣,厚薄不均,外側略隆起一劃凸紋,約一厘米長,底碟又缺了一個花,縱使是同治年製,亦不可能是件上品。

試想:街上人來人往,一個地攤在當眼處擺放著一個古董茶盅,索價二百五十元,給你議價至一百元成交。若是好貨色,早前豈會無人問津?價格又豈會這麼容易軟下來?難道市場真的如此沒有效率?,不過,亦可能因為人人如此想,以致好東西居然沒有人買!……真的越想越荒謬!

細看茶盅上的圖畫,明顯是人手繪畫,不是大量生產過程印上去的。買的時候只想:一百元單買這份工藝也算值得。

2009年2月3日星期二

鉛芯筆‧咖啡杯

星期日在好旺角中心買了兩樣東西 ── 一枝鉛芯筆,兩隻咖啡杯。

鉛芯筆:派克51型,筆身上的出廠年份模糊不清,出芯方式非派克傳統的鈕桿式﹝rotary﹞,而是按帽式﹝cap-activated﹞的。按帽式出芯的派克51型鉛芯筆產於1948至1957年。顏色是較少見的可可色﹝cocoa﹞,品相不俗。


※          ※          ※

咖啡杯:碧綠色的60年代咖啡杯連底碟,看來十分新淨。只可惜其中一隻杯外側有一條藍色紋,像極原子筆的筆痕,但怎樣擦也擦不掉;內側又有一條凹痕,是生產時的瑕疵。記得小時候這款咖啡杯十分普及,很多家庭都備有一套,用來招呼客人。今時今日用它來喝咖啡,倒覺得很「潮」。

2009年1月11日星期日

派克銀灰色曱甴肚鉛芯筆

見櫥窗內有一枝筆,冷靜地躺在玻璃板上曬太陽燈。筆身有銀灰色橫向波浪紋,中間鑲有三個銀色筆環,筆夾呈銀箭狀,沒有一點多餘的修飾,筆尖的那個錐亦為銀色,周邊刻有一條凹點構成的線,筆的頂端鑲有一粒與筆身花紋相同的頂珠 ── 一看就知是 Vacumatic ﹝人稱「曱甴肚」﹞系列前期出品,產於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市面上比較少見。

  「老板,想看看那枝筆。」

傳統派克鉛芯筆的結構,筆身分上下兩節,將上下兩節相對橫向扭動,鉛芯便從筆尖徐徐伸出﹝很粗,相信有一點一毫米﹞;向相反方向扭動,鉛芯又徐徐縮回筆尖之內。這枝筆操作得相當順滑。

  「老板,這枝賣多少錢?」
  「一百五十元。」

我再仔細查看一下,不會錯,刻於筆身上的「GEO.S.PARKER─PARKER─MADE IN U.S.A.」字樣仍清晰可見,整體來說品相還算不錯。我把筆身上節拉出來察看一下,沒有什麼異樣,只是筆身內的銅管末端有輕微凹陷,擦膠不翼而飛。

  「要的話,可以平D!」老板話。
  「那麼多少錢?」
  「一百元喇!」
  「八十元賣不賣?」
  「好!就八十元。」

回家上網搜尋一下,發現同樣的筆賣六十五美元。


2007年6月9日星期六

墨水+ 筆

科技日益進步,但有些商品的質數卻每況愈下,墨水筆為其中一例。墨水筆曾是最普遍的書寫工具,但自從原子筆在1945年推出市場以來,墨水筆的市場逐漸萎縮,加上世人變得重皮不重肉,貪新棄舊,生產商有見及此,在商言商,寧願在外觀設計方面多灑金錢,亦不肯投入資源為墨水筆研發新技術。

原子筆用完即棄,乾淨利落,墨水筆生產商為保市場,曾為達到「無污添墨」﹝no-mess filling﹞絞盡腦汁。1952年,犀飛利﹝Sheaffer﹞率先推出 Snorkel 打水系統,在添墨水時只需鈕開筆桿尾部的轉鈕,便有金屬吸管從筆尖底部伸出,將金屬吸管探進墨水瓶,拉出筆桿尾部轉鈕連接的活塞,再將活塞推回筆桿,墨水便徐徐吸進筆身,鈕上筆桿尾部的轉鈕,金屬吸管便會縮進筆桿,過程中握手位不會沾到墨水。Snorkel 相信是有史以來構造最精密的墨水筆:


派克﹝Parker﹞不甘示弱,集五十多名研究員之力,苦惱多年,遂於1956年推出「61」型墨水筆。「61」配有世上絕無僅有,沒有任何活動裝置的打水系統,在添墨水時只需將筆桿外殼鈕出,然後將露出的墨水泵插進墨水瓶便可添進墨水。「61」的墨水泵,內藏摺疊起來的膠膜,靠毛細管作用﹝capillary action﹞將墨水抽進泵內,為了不讓墨水殘存於外殼,外殼表面鍍上了鐵氟龍。「61」簡直是科學結晶:


半個世紀前的墨水筆,於今時今日有如失落了的文明。時下的墨水筆,打水裝置形如針筒,更甚者直以膠囊添墨水,墨水用罄,剩下的膠囊有如子彈殼,拔掉便可放入滿載墨水的新膠囊,添墨水有如替手槍入子彈。

筆者中學時代已喜用墨水筆,當年亦有不少同窗喜用之,多為國產英雄牌,偶然亦見美國的派克。墨水筆當然不比原子筆方便,但寫出來的字好elegant,原子筆無可媲美。一枝英雄「330」,從高中用到上大學,將千秋萬世人類點滴累積下來的數理化知識抄到紙上,其後折了嘴,可謂英雄末路;繼而冒著崇洋媚外之罪名,用上了一枝派克「Vector」,不用猶自可,一用才知中美有別。美國派克,充分表現了美國的自由精神,有如香煙廣告中的脫韁野馬,在紙上疾走如飛,無拘無束;中國英雄,霸氣十足,可惜武人弄墨,偶爾劍露鋒芒,鐵劃銀鉤,搞到滿紙傷痕,墨跡斑斑。難怪毛主席高舉「三面紅旗」,超英趕美,超趕了數十年也超不過、趕不上。

毛主席一句「洋為中用」尚算達標,將英雄「616」與派克「51」一拼看之,便可見一斑,難怪竟有老外以為,英雄是派克於中國的品牌。中國堪稱千年古國,「古為今用」還不夠老外辣。近年外國筆廠紛紛推出老型號墨水筆的復刻版,企圖從筆迷的荷包掠取營業額。曾於二次大戰前後風靡一時,現今萬千筆迷夢寐以求,有「Empire State」之稱的派克「51」,亦重現於文具鋪的廚窗;可惜皮似肉不似,內部設計與60多年前的出品根本是兩碼事。雖則世人重皮不重肉,但筆迷「迷」得講究,欲求「Empire State」不果的筆迷,以復刻版自慰一番,也難獲快感。

墨水筆,還是以前的好。

2007年5月13日星期日

流金歲月

2003年秋,到京都旅遊,巧遇一販賣舊錢幣的地攤,興之所至,選購了三枚銀幣,包括一枚明治41年的旭日五十錢、一枚大正11年的雙鳳50錢,還有一枚昭和32年的鳳凰100円。當時對錢幣蒐集以至日本歷史皆一竅不通,明治與昭和當然聽過,但印象中好像沒有聽過大正這個年號,還手拿明治和大正錢幣各一枚,以半生熟的日語問「老細」﹝一個十來歲的少女﹞哪一枚比較舊。「老細」瞟以奇異的眼光,遂耐心地應酬了我的提問,還拿出書籍引經據典,向我一一指明,才知大正繼明治之後,1911年至1926年是也,只有短短15年,大正之後就是大家熟悉的昭和。

回港後,上網找了一些資料,對蒐集錢幣以及東亞各國的貨幣史有了概括認識。原來在機鑄貨幣技術於十九世紀末期從西方傳入以前,不論中、越﹝古稱安南﹞、日、韓,都以「古錢」為通用貸幣,當中又以銅鑄圓形內開方孔,面文「乜乜」通寶者最為常見。 日本鑄量最多的古錢為「寬永通寶」,由江戶幕府於寬永十三年﹝1636年﹞開鑄﹝最初於寬永三年由一富商提出並試鑄﹞,直至明治三年﹝1870年﹞機鑄貨幣開始在日本盛行,共鑄了二百多年,在法律上直到昭和28年﹝1953年﹞仍是有效貨幣,停用之前曾一度與機鑄貨幣並行流通。話說乾隆年間,大清與東瀛貿易頻繁,寬永通寶大量流入,在某些地方,數量甚至不下於當朝的乾隆通寶。由於鑄期長,鑄地又多,寬永通寶形體字跡各異者不下千種。

其後某一天逛上環摩羅街,見不少檔口都有古錢出售,突起了搜尋寬永通寶的念頭,尋尋覓覓,在眾多真假難辨的古錢堆中,赫然覓得一枚寬永通寶﹝見圖﹞,遂買了下來,以港幣4元成交。


根據所得資料,相信此乃「虎の尾寬」,於江戶時代元文期﹝元文元年即1736年﹞,鑄於江戶﹝即現今東京﹞深川一處當時稱為十万坪村的地方。

小小一枚古錢,三百多年前鑄於東瀛島國,不知經了多少人之手,成就了多少宗交易,遠渡而來,輾轉流入香港這個現代國際金融中心,流落於橫街窄巷,棲身於破落一角,冒著時間的鏽蝕,待人發掘賞識。


參考資料:
http://chigasakioows.cool.ne.jp/meiji01-okane.shtml
http://www1.u-netsurf.ne.jp/~sirakawa/J010.htm
http://www15.ocn.ne.jp/~hiromaru/kannei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