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鹿兒島.櫻島火山

9 月 24 日,來到位於九州西南部的鹿兒島。較之「鹿兒島」,我覺得「薩摩藩」這個名字更為實在。

十九世紀中葉,奉行鎖國政策的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一樣,遭西方列強敲門。 1862 年﹝即大清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之後兩年﹞,四名英國人在日本遭薩摩藩士襲擊,其中一人身亡。英國要求賠償並將兇手處決,薩摩藩拒絕。 1863 年,薩摩藩以一藩之力迎擊英國艦隊,最終不敵英國艦隊的先進火炮。此事令薩摩藩明白「勤皇攘夷」不切實際,要令日本強盛,必須開國,利用貿易發展經濟,並從歐美購進先進武器。為建立新日本,薩摩藩轉而以武力討幕,並與長州藩結盟,其後接獲朝廷的「討幕密令」,卒領新政府軍討伐德川家的舊幕府軍。 1869 年﹝明治 2 年﹞,舊幕府軍戰敗,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主動向天皇歸還藩地,其他藩相繼追隨,是為版籍奉還。兩年之後,明治天皇廢藩置縣,實行中央集權。主導這段歷史的中心人物就是薩摩藩的西郷隆盛,而以前的薩摩藩,就是後來的鹿兒島縣。明治政府陸續推行新政策,是為明治維新,其中包括提倡四民平等、推行徵兵制度及發出廢刀令,剝奪了士族的特權。各地武士叛亂,但一一被鎮壓,最後只剩下鹿兒島縣。1877 年﹝明治 10 年﹞,維新倡導者西郷隆盛率領鹿兒島縣的武士叛亂,揮軍北上,並於熊本城與政府軍爆發激戰,政府軍雖擁先進武器,但初時亦陷入了苦戰,死守熊本城,可是薩摩軍攻熊本城久攻不下,最後政府軍的援軍趕到,將薩摩軍擊敗,是為西南戰爭。戰敗後,西郷隆盛向鹿兒島撤退,最終自殺身亡。

一段悲壯的歷史事跡,造就了電影銀幕上的《最後武士》, Tom Cruise 這個虛構的「最後武士」,當然「最後冇事」。

※          ※          ※

對於現今的鹿兒島,我只知道附近有個經常噴灰的櫻島火山。此行來鹿兒島,為的是一睹櫻島火山噴灰。

來到鹿兒島,就見到滿街黑色的灰:

不少地點設有專供棄置火山灰的收集場,一個個黃色的背心膠袋盛滿火山灰,堆在路邊的收集場:


我疑問:當地人是怎樣生活的呢?天天不厭其煩地掃灰?會把窗戶打開嗎?敢在街上跑步嗎?擔心患矽肺病嗎?要經常戴口罩嗎?我不知確實的答案,但目及之下又不見有很多人戴口罩。

鹿兒島與櫻島間有渡輪,班次頻密,繁忙時間 10 至 15 分鐘一班,航程約需 15 分鐘。

當日在渡輪上已見櫻島火山徐徐冒煙:

上了櫻島不久,赫然見到「大」噴發,但又沒有聽到什麼聲響,只見當地人如常活動,也許這規模的噴發他們已是見慣不怪:

灰隨風飄,不斷從天上降下,迎着風開口說話,弄得滿口子灰;相機裝了一枝伸縮鏡頭,操作是落得咔咔作響:

櫻島火山山麓上的溶岩流跡:

「溶岩なぎさ遊步道」 ── 當時不知なぎさ是什麼,返港後查字典才知是「渚」/「汀」,意謂「海・湖などの水の、陸地と接している所」,即海或湖等水與陸地接壤的地方:

海邊峋嶙的岩石亦蔚為奇觀,溶岩流到海邊,遇海水受冷凝固而形成。置身其中,望向噴灰的火山,有如進入了原始世界:


根據當地提供的觀光資料,櫻島約於二萬六千年前的一次大爆發之中形成。上一之大爆發發生於 1914 年﹝大正三年﹞,流出的溶岩覆及的面積達 9.2 平方公里,溶岩流到島的東南面及西面的海上,將原本在海中的櫻島與九州接合起來。

現時櫻島火山的警戒級別是第三級 ── 火山口兩公里範圍以內不得進入。

參考資料
1. 《圖解日本史》武光誠
2. 《新しい歴史教科書》扶桑社
3. 桜島観光ガイド﹝於桜島渡輪碼頭免費索取﹞
4. 日本気象庁‧桜島の警戒 レベル:http://www.seisvol.kishou.go.jp/tokyo/STOCK/level/Sakurajim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