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日星期日

再進大阪城

旅程的第三天去了大阪城 。入城前見到這,就知不妙了:

兩次入大阪城都未能盡興。上次來是十四年前的事了,跟旅行團來,走馬看花,總算上過大阪城的天守。今次來又遇天氣不好,大風大雨,逛了一會兒老婆便嚷着要走……。


※          ※          ※

昔日「大阪」是寫作「大坂」的,「大阪城」亦寫作「大坂城」;但「坂」字作「土反」,為免令人想到「武士作反」,在明治三年便以「阪」代「坂」。

提起大阪城,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豐臣秀吉﹝1537-1598﹞。大坂城於 1583 年由豐臣秀吉開建,秀吉死後由其子秀賴繼承。1603 年,德川家康﹝1543-1616﹞出任征夷大將軍,江戶幕府成立。1614 年,德川家康發動大坂冬之陣,率大軍包圍大坂城,德川家康向豐臣秀賴提出多項議和條件,包括要填平大坂城的外濠,豐臣秀賴被迫接受。1615 年,德川家康再發動大坂夏之陣,將大坂城攻破,滅了豐臣氏,大坂城包括其天守亦於戰事中燒毀。 1620 年,德川家康之子秀忠﹝江戶幕府第二任將軍﹞下令重新築建大坂城,不單改了天守的位置,還重新填土及開濠挖堀, 1629 年完工。

現時的大阪城,全是德川氏大坂城的遺跡,唯德川氏大坂城的天守亦已於 1665 年遭雷擊而燒毀,現存的天守是在 1931 年用鋼筋混凝土重新建成的。

※          ※          ※

乘地下鉄到谷町四丁目,然後從「大手門」入城。今次入城拍的照片不多,在風雨之中身穿雨衣很不方便,保得住相機及鏡頭免入水已算萬幸:


「六番櫓」與「南外濠」


「南外濠」近「大手門」的石垣


大阪城西面的「大手門」,左邊的是「千貫櫓」。


過了「大手門」便入到「大手口枡形」﹝大手門與枡形門之間的廣場﹞,從「大手口枡形」往「大手門」看去。「大手門」為高麗門風格。


「大手口枡形」內見到「大手門」旁邊的土塀後石造的控柱及射槍放箭用的狹間


左手面是「多聞櫓」


前面﹝「多聞櫓」的右方﹞白垣之下有三塊巨石,其中最近「多聞櫓」的「大手二番石」﹝城中第五大,重 85 噸﹞沒有入鏡,相中只拍得兩塊,左邊的是「大手見付石」﹝城中第四大,重 108 噸﹞,右邊的是「大手三番石」﹝城中第八大,重 80 噸﹞。


穿過「多聞櫓」之彼向右拐了個急彎,再向前行便見到左手邊有一道橋,橋下是城的「南內濠」,這部分是沒有水的空堀,正對着橋的是「櫻門」,「櫻門」兩邊的土塀下各有一塊巨石,右邊的是「龍石」﹝城中第十大,重 52 噸﹞,左邊的是「虎石」﹝城中第十一大,重 40 噸﹞。


「櫻門」後面便是城中最巨大的石 ── 「蛸石」,重 130 噸。


過了「蛸石」向左行便到了一個大廣場,大阪城的天守就在前方,廣場右面有一座西式的建築物,是「舊大阪市立博物館」﹝不在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是陸軍第四師團司令部。


大阪城的天守。​聽聞上部黑色的是豐臣氏第一代天守的風格,下部白色的是德川氏第二代天守的風格。講真,我就覺得那外觀有點不倫不類。


離開時出了「櫻門」後向左走,隔着「南內濠」看石垣,上面是「舊大阪市立博物館。


見到用來堆砌石垣的石塊上有很多刻印,據悉重建大坂城工程是德川氏透過「天下普請」完成的,即是將工程分攤給全國眾大名。大名在其施工的石面上刻上家紋以資識別。


穿過城東面的「玉造口」出城時看見「東內濠」及石垣。從書中的照片得知,石垣上原本有一列三重櫓,可惜在 1868 年被大火燒毀了。


東外濠


隔着「南外濠」見到「一番櫓」


出城後經過大阪城公園的「市民の森」及「遊具広場」,到森ノ宮駅乘地下鉄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