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6日星期日

第三隻眼睛 ── Rollei 35

"Full frame palm sized" ── 它才是始祖。為了將 135 相機小型化,設計師無所不用其極,搞出這部 Rollei 35。它曾經是世上體積最小的 135 菲林相機,1966 年面世,原產地是德國﹝西德﹞。Wikipedia【Rollei 35】對它的歷史有詳細記載,在此不贅。

現在仍有很多人對 Rollei 35 趨之若鶩,因為它出於名門,外型獨特不在話下,而且可拍出高質素的照片。由於多人追捧,價格居高不下,品相好的動輒賣兩千多元,而且還只是新加坡製的,德國貨更貴兩三成。

初時我沒有意思想擁有一部,主要是因為我對對焦要靠估距離有點抗拒,而且它的外殼十分單薄,角位很容易撞凹﹝很多街貨都是凹了角的﹞,稍為大力擠壓也會變形。無論從實用角度或玩的角度看,兩三千元大有更好的選擇。直至有一次見到這部外觀蠻好的新加坡貨只賣千七,又是我喜歡的銀色,便買了;之後越看越喜歡它那份簡潔美。它配備 Carl Zeiss 製的天蔡﹝Tessar﹞鏡頭,在新加坡貨當中是最早期的,算少有﹝後期的鏡頭由 Rollei 自行製造,鏡頭前面的印字是不同的﹞,焦距 40 毫米,光圈 3.5 至 22,最近對焦距離 3 呎;Compur 快門,速度1/500 至 2 秒,另有 B 門;內置 CdS 測光﹝非 TTL﹞,ISO 25 至 1600 。

不拍照的時候鏡頭可收進機身,拍的時候拉出來,拉盡後要順時鐘方向轉至「咔」一聲。鏡頭兩邊各有一個轉盤,一個較光圈﹝圖左﹞,一個較快門﹝圖右﹞。光圈轉盤上面另有一層用來設定 ISO 值;快門轉盤上面也有一層可讓用者記住菲林種類。調較快門時要將快門轉盤下方的金屬片向上推,同時轉動轉盤。觀景器在快門轉盤上方﹝圖右上﹞,透過觀景器可看見框線,其中兩條邊內側有較短的刻度,框內另有一個成直角的小丫,構成一個較小的框,那是供拍攝距離短於 5 呎時用的;測光錶的感光元件就在左上方的孔裏,測光時要避免手指擋住進光孔。

機頂十分簡潔。左面的是過片杆;中間那個窗用來看測光錶的指針,未入電池只看得見橙色有圈的針,這枝針與光圈、快門及 ISO 值連動,顯示測光量的針是白色的﹝下面有更清楚的說明﹞;右面是快門釋放鈕;前面另有一個按鈕,將鏡頭收回機身時要按住它,同時將鏡頭向逆時鐘方向轉﹝面向相機正面時而言﹞,但記得事前要先過片,否則鏡頭是轉不動的,故此拍完最後一格菲林之後鏡頭有可能收不回。從這個角度亦可清楚看到快門﹝左﹞及光圈﹝右﹞設定轉盤上的刻度;鏡頭前端頂部有距離尺及景深尺,單位為呎﹝刻有 "feet"﹞。

鏡頭前端底部有另一把距離尺及景深尺,單位為米﹝刻有 "m" 字﹞。熱靴座在機底,閃燈要倒轉裝,裝了閃燈便頂住機底中間的三腳架接孔,相機便不能接上三腳架。後面扇形的窗是「計片器」,顯示拍了幾多張菲林,裝上腳架後亦休想可以看得見。另一邊是回片杆,回片時要將回片杆反出來,並將下部凸出來的地方扣在啞鈴形轉子凹陷的位置,然後攪動回片杆。我這部買回來的時候回片杆彎了,不反出來時也會在不知不覺間扣住轉子,過片時轉子應要轉動,被扣住不能動的結果是過不了片,假如未發覺不妥仍用力撥過片杆便會「掃片孔」,第一卷試片便是這樣報廢了。後來我用鉗子將彎了的回片杆拗直,便回復正常了。

相機的背面清楚註明產地是新加坡﹝"MADE BY Rollei  SINGAPORE"﹞,機底對住 "SINGAPORE" 字樣是鎖住機底的栓。聽聞這個栓德國製的與新加坡製的也不一樣。觀景器右邊有一個把手,回片時要先將這個把手向上撥﹝"R" 箭頭指向﹞。至於中間的圓形凸起物,我就不知有什麼用了。

裝取菲林時要先撥開機底的栓,然後將機底向下滑出,再將鏡頭後面的膠板拉低。機底滑出時「計片器」會自動重設﹝回到紅色箭頭的位置﹞。將機底的那部分拿上手便體會到這部機的外殼是何等單薄。

相信 PX625 是沒有希望買到的了,我用 PX625A 代替,電壓是 1.5V,比 PX625 的 1.35V 高些少。嚴格來說電壓不準會令測光錶的讀數有偏差,但始終不是 TTL 測光,大概只能當參考,測光錶的指向些微改變影響可能更大。以負片的寬容度,我想可以放心用,我影了兩卷負片也未試過有一張離譜。放電池的地方在放菲林的地方上面,影了半卷菲林電池用完也不能換。測光錶是沒有開關制的,電池放了進去,無論你是否要拍照,它也會不斷消耗。為了減少耗電,我盡量會將電池拿出來,但一卷菲林未影完,想拿出來都不可以。曾聽過一個說法,指將相機置於漆黑的地方,測光錶便不會耗電。我估那說法是基於理論上 CdS 光敏電阻在沒有光的情況下電阻會變得相當大,近乎是絕緣體,便沒電流通過;但整個電路有沒有其他耗電機制就不得而知了。在無法拿出電池的情況下,亦不妨一試。

裝好電池之後,測光錶的白色指針便動起來。調較光圈或快門時有紅圈的指針便會動,與白針重疊時表示那光圈-快門-ISO 組合會達至適度曝光,簡單易明但不好用,因為指針在機頂的小窗裏,透過觀景器是看不到的,要看到機頂必然要將部機拿下至較低位置,這時測光錶進光孔的指向便容易偏離目標物,測光當然難以準確。

原裝的相機袋很貴,品相一般的都賣成兩百元。幸好我在無印良品找到個 good fit 的啡色小布袋,六十元有找。原裝袋的一側開了孔,相機放進袋裏仍可讓繫着機身的繩穿出來,要影相時拿出相機,機袋仍可繫在繩上,相當方便;但我嫌那個孔入塵,比起原裝那個我更喜歡這個價廉物美的小布袋。

我仍未找到鏡頭蓋,想買個原廠的;我又擔心有了鏡頭蓋之後在拍照時會忘記除掉,因為透過觀景器望出去是察覺不到鏡頭蓋未除的。

天蔡擁百年鷹眼之美譽,拍出來的影像果然銳利﹝照片見於 http://julijulijulian.blogspot.hk/2014/02/2014.html﹞;可是這部機用起來實在諸多不便 ── 對我這個用慣日本單鏡反光機的人而言便是這份感覺。